汕头信息网

首页 > 花卉 / 正文

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郁李仁别名叫郁金

网络整理 2023-12-16 花卉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和郁李仁别名叫郁金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以及郁李仁别名叫郁金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郁李的功效与作用
  2.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 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

一、郁李的功效与作用

郁李又叫爵梅,秧李,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郁李的果实可以直接食用,并且郁李也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食物,在治**痛,气滞积聚等方**有较好的效果,郁李的根和果仁都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具体郁李用药时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郁李(原变种),灌木,高1-1.5米。小枝灰褐色,嫩枝绿色或绿褐色,**。叶柄长2-3毫米,**或被稀疏柔毛;托叶线形,长4-6毫米,边有腺齿。花1-3朵,簇生,花叶同开或先叶**;花梗长5-10毫米;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倒卵状椭圆形;核果近球形,深红色,直径约1厘米;花期5月,果期7-8月。

郁李的根部和种仁都可以入药,功效也各不相同,郁李根主治气滞积聚,和牙齿疼痛,而郁李仁则是具有润燥滑肠和下气的特色药物,平时多用于人类**不利和腹水,以及四肢浮肿等疾病的治疗。

抗炎止痛是郁李的重要功效之一,科学家对它的提取物做过专门的实验,它们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类近神经,减少疼痛症状的出现,另外对对人体中的多种病菌也有抑制和消除作用,对人类细菌引发的炎症和一些疼痛性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多以煎汤服用为主,用量多在二到三钱之间。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含漱。

该药对于孕妇来讲最好不要服用,会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利。

①治风热气秘:郁李(去皮、尖,炒)、陈橘皮(去白,酒一盏煮干)、京三棱【炮制】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煎熟水调下。(《圣济总录》郁李散)

②治产后肠胃燥热,**秘涩:郁李(研如膏)、朴硝(研)各一两,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各二两。上四味,将二味粗捣筛,与别研者二味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未通更服。(《圣济总录》郁李饮)

③治肿满**不利:陈皮、郁李、槟榔,茯苓、白术各一两,甘遂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世医得效方》郁李散)

④治**:郁李根白皮(切),水煮浓汁含之,冷易之。

上文中已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关于郁李的相关药用价值,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使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因为郁李并不适合孕妇使用,否则将会对孕妇本身以及胎儿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一定要使用郁李入药,最好在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后再使用,才是安全可靠的。

二、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相信大家都对这种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对它其他功效和作用却不是很了解,长期食用它会对人体产生比较好的作用,对我们的身体有增加抵抗力的`作用,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茯苓用于**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1、《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伤寒明理论》记载:茯苓渗水缓脾。

3、《本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

4、茯苓治**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正常,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6、《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7、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8、《德生堂经验方》记载:茯苓治下虚消渴,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渴证:白茯苓一斤,黄连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

9、《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茯苓,仲景利**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

10、《局方》威喜丸记载:茯苓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下部常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清为度。

11、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12、《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13、《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14、《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5、《用药心法》记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16、《不知医必要》茯苓汤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7、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8、《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记载:茯苓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19、《汤液本草》记载:茯苓,伐肾邪,**多能止之,**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

20、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三、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

1、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郁李仁一两。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同煮热,放温顿服之。(《圣济总录》郁李仁煎)

2、治血汗:郁李仁研细,每服一钱匕,研鹅梨汁调下。(《圣济总录》如圣散)

3、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对便秘者有腹痛不适反应,不宜大剂量使用。对时秘时泻者则不宜使用。

4、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5、《本草经疏》:"津液不足者,慎勿轻用。"

6、《得配本草》:"**不实者禁用。"

7、忌面及牛、马肉(《得配本草》)。

8、郁李仁含苦杏仁甙遇酶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是剧毒物质,服后可在短时间内致死。中毒的原因有:

9、用量过大。过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现口苦、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呼吸困难、重者意识不清、牙关紧闭、惊厥、血压下降、瞳孔散大、痉挛、呼吸麻痹而死亡。

10、煎煮不当。郁李仁生用毒性大,服用至少煎煮30分钟以上,以减轻毒性。

11、润肠通便,利水消肿。适用于**干燥秘结,**不利,水肿腹满,包括肝硬化腹水,四肢浮肿。

12、先将郁李仁捣烂,水研绞取药汁,或捣烂后煎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

13、郁李仁是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郁李的成熟种仁。主产辽宁、河北、**。煮粥以颗粒饱满、淡黄白色、不出油、无核壳者为佳。据祖国医学文献所载,郁李仁味道“酸甜苦辣”,性平无毒。我国最早药书《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它的记载,称它为“爵李”,被列入“下品”药材范围。这是因为郁李仁的功用是通利二便,专于“攻逐”的缘故。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说它“专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近代中医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观察,认为郁李仁的作用主要是通**,利**,使人体多余的水份,从大**排出,常常用之于**秘结不通,**不利,水肿胀满,以及肝硬化腹水的病症。由于郁李仁滑肠能便的作用较强,服用郁李仁后,往往在**解下前可能有腹痛隐痛,因此,用它与粳米煮粥吃,可以减少反应,缓和药效。唐•昝殷《食医心鉴•小儿诸病食治诸方》载:“治小儿水气腹肚疼痛胀满,面目肿,不便不利,郁李仁粥方。郁李仁四分,以水八合研滤取汁,以白米一合煮粥,空心食之。”根据其它文献记载,凡患有大**不利的病人,均可食用。

14、郁李仁粥以3—5天为一疗程较妥,每天分二次温热服食。对怀孕妇女不宜选用。

15、《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七》:“治脚气肿满喘促,大**涩,郁李仁粥方。郁李仁半两,去皮研,粳米三合,蜜一合,生姜一蚬壳。上先煮粥,临欲熟,入三味搅令匀,更煮令熟,空心食之。”

16、《养生奉亲书•食治老人诸疾方第十四》:“食治老人水气面肿腹胀,喘气不安,转动不得,手足不仁,身体重困或疼痛,郁李仁粥方。郁李仁2两,研以水滤取汁,薏苡仁五合淘。上以煎汁作粥,空心食之,日二服,常立功。”

17、《二如亭**•卷二》:“郁李粥。脚气浮肿,心腹痛,二便不通,气急喘息。郁李仁十二分,捣烂,水研绞汁,薏苡捣如粟大三合,同煮粥食。”

关于郁李仁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和郁李仁别名叫郁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