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卉 / 正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小叶黄杨有几个品种这个问题,黄杨有哪些品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黄杨有几个品种
黄杨按照叶片的大小,可分为为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有【黄杨】之名,却是卫矛科卫矛属植物的品种,今天不把它列入讨论范围,我们只对黄杨科黄杨属的黄杨进行分类。
1、雀舌黄杨雀舌黄杨又名匙叶黄杨,因其叶片很像麻雀舌头的原因,有了雀舌黄杨的叫法。它主要分布在云贵、两广、江浙等地一带,河南和陕西也有部分足迹。它喜阳光,好温暖,也能耐干旱和半阴。相对其余品种来说,它还是比较耐寒的,更适宜北方的环境养护。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北方管理,夏季的中午时分要适当的遮阳。避免强光将它的叶片晒伤。
2、瓜子黄杨瓜子黄杨又名小叶黄杨,其叶片对生,枝密节短,在我国的中部各地都能常见。又尤以长江以南各地为多。它喜光,也能耐阴,适应性较强,不管是酸性的土壤,还是中性或者微碱的环境,也都能够生长正常。它萌发力强,很是耐修剪,也能适当耐寒。相较于上述的雀舌黄杨,更加可以耐贫瘠。但是,耐旱性却不如雀舌黄杨,叶片相对雀舌也会更大一点。
3、珍珠黄杨珍珠黄杨枝细叶密,且还能枝干苍劲树姿优美,作为盆景素材,是上好的优质材料。它自古就被古人和金雀、迎春、绒针柏被称之为是盆景“四大家”。珍珠黄杨主要在安徽、福建、浙江等地常见,其喜阳好湿润,还怕干旱和积水,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更好。对空气中水分的含量要求高,就盆景用材来说,只要不在上述的野生区域,养护起来相对于上述两种难度更高。
二、黄杨树有几种品种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金心黄杨、银边黄杨、银心黄杨、斑叶黄杨、长叶黄杨、皱叶黄杨、岩生黄杨、海南黄杨、大花黄杨和杨梅黄杨等。
1、大叶黄杨。大叶黄杨是一个笼统的分类,也是大叶黄杨中一个普通的品种,如果细分,它还有很多小分支,都是基于大叶黄杨但增加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2、银边黄杨。是大叶黄杨的一个小分支,顾名思义,银边黄杨最大的特点就是叶子的边缘是白色的。
3、金边黄杨。和银边黄杨类似,只是叶子的边缘是金**的,所以叫金边黄杨。
4、银心黄杨。特点是,叶子的边缘和叶子表面有一些白色的斑点。
5、金心黄杨。叶子边缘和表面的斑点是金**的。
6、小叶黄杨。小叶黄杨,叶片为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蒴果长6-7毫米,**。产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
7、越橘叶黄杨。越橘叶黄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叶厚革质,圆形或阔椭圆形,稀阔卵形,长9-12毫米,宽8-10毫米,先端圆,常有小凹口,基部圆,稀急尖,边缘向下强卷曲,叶面表皮极厚,光亮,无侧脉(稀稍有侧脉)。
8、矮生黄杨。矮生黄杨,叶片极小,长5-9毫米,宽3.5-6毫米,果**。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产湖北西部巴东等县,生山坡林下,海拔2100米。
三、哪种黄杨品种最好
1、黄杨树一般分为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两个不同的种类,这两个种类的黄杨品种繁多,具有不同的观赏价值。
2、珍珠黄杨:通常情况下,小叶黄杨中珍珠黄杨是最好的,观赏价值非常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珍珠黄杨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一年四季的枝叶都是嫩绿的,枝叶较长且自然下垂,还可以作为盆景来养护。
3、雀舌黄杨:雀舌黄杨也是黄杨中较为珍贵的品种,黄杨树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一年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所以,雀舌黄杨非常珍贵,株型较大的雀舌黄杨就更难得了。
4、在养护雀舌黄杨的时候,需要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种植,我们可以选择排水性良好的沙壤土,掺入一定量的底肥,这样会让雀舌黄杨生长的更好。
5、金心黄杨:金心黄杨也是黄杨中较为珍贵的品种之一,金心黄杨的长势较慢,非常苍劲,但嫩枝条长的又比较快。金心黄杨盆景的树姿优美,叶片小如豆瓣,质地厚而有光泽,四季长青,全年都可以观赏。
6、黄杨品种除了以上几种比较珍贵外,小叶黄杨的品种都属于比较珍贵的品种。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大家!
四、黄杨有几个品种啊
大叶黄杨是一个笼统的分类,也是大叶黄杨中一个普通的品种,如果细分,它还有很多小分支,都是基于大叶黄杨但增加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是大叶黄杨的一个小分支,顾名思义,银边黄杨最大的特点就是叶子的边缘是白色的。
和银边黄杨类似,只是叶子的边缘是金**的,所以叫金边黄杨。
特点是,叶子的边缘和叶子表面有一些白色的斑点。
叶子边缘和表面的斑点是金**的。
叶子的形状就是一颗瓜子,呈现出迷人的椭圆形。
叶子的形状就像豆瓣一样,表面光滑圆润。
因叶片的长相就像鸟的舌头而得雀舌黄杨一名。
五、黄杨有多少种类有什么区别
黄杨分为大叶和小叶,其中大叶黄杨以叶子的颜色特征来区分,有普通大叶黄杨、银边黄杨、金边黄杨、银心黄杨、金心黄杨这5个品种;而小叶黄杨根据叶子形态来区分,有瓜子黄杨、豆瓣黄杨以及雀舌黄杨。
1.大叶黄杨:大叶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0.6-2.2米,胸径5厘米;小枝四棱形(或在末梢的小枝亚圆柱形,具钝棱和纵沟),光滑、**。叶革质或薄革质,卵形、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稀披针形,长达9厘米,或菱状卵形,宽达4厘米)。
先端渐尖,顶钝或锐,基部楔形或急尖,边缘下曲,叶面光亮,中脉在两面均凸出,侧脉多条,与中脉成40-50度角,通常两面均明显,仅叶面中脉基部及叶柄被微细毛,其余均**;叶柄长2-3毫米。
2.小叶黄杨:灌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黄杨为东亚黄杨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变异很多,且由此派生了几个不同的种,如中国西部产的毛果黄杨,西南部产的皱叶黄杨,和黄杨均有密切关系。此外如日本产的日本黄杨——小叶黄杨日本变种(此种小枝及叶均**)亦无非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同,致有局部的差异。
黄杨的原亚种及尖叶黄杨(亚种)中发觉某些植株的小枝被极少量毛,甚至完全**,仅叶柄上面残留有短柔毛,此足证明黄杨又有向日本黄杨(B. japonica)逐渐移变的趋势。
此外南欧、北非、高加索产的 B. sempervirens L.小枝及叶柄均被毛,和黄杨亦相似,但前者叶面侧脉全不明显,雄花不育雌蕊高度仅为萼片长度的1/2。中国有栽培。
黄杨喜肥饶松散的壤土,微酸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在石灰质泥土中亦能生长。盆栽可用熟化的田园土或腐叶土掺拌适量的砻糠灰。耐阴喜光,在一般室内外条件下均可保持生长良好。长期荫蔽环境中,叶片虽可保持翠绿,但易导致枝条徒长或变弱。
喜湿润,可耐连续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但忌长时间积水。耐旱,只要地表土壤或盆土不至完全干透,无异常表现。耐热耐寒,可经受夏日暴晒和耐摄氏零下20左右度的严寒,但夏季高温潮湿时应多通风透光。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轻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盆栽亦可以蛭石、泥炭或土壤配合使用,耐碱性较强。分蘖性极强,耐修剪,易成型。秋季光照充分并进入休眠状态后,叶片可转为红色。
OK,关于小叶黄杨有几个品种和黄杨有哪些品种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小叶黄杨木 黄杨木盘出来的效果
- 下一篇:小叶黄杨有几个品种 黄杨有多少品种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4-18小叶黄杨怎么养?小叶黄杨用什么土栽培
- 04-18小叶黄杨有几个品种 黄杨有多少品种
- 04-18小叶黄杨有几个品种?黄杨有哪些品种
- 04-18小叶黄杨木 黄杨木盘出来的效果
- 04-18小叶黄杨木一斤多少钱 黄杨木与崖柏哪种木材好一点
- 04-18小叶黄杨木一斤多少钱(黄杨木原木价格)
- 04-18小叶黄杨木有价值吗 黄杨木值得盘玩吗
- 04-18小叶黄杨木有价值吗?小叶黄杨木和崖柏哪个好
- 04-18小叶黄杨木的功效与作用(小叶黄杨木适合做啥)
- 04-18小叶黄杨木的功效与作用(黄杨木的功效与作用产地)
- 04-18小叶黄杨树,小叶黄杨树怎么养殖方法
- 04-18小叶黄杨球(小黄杨的种植方法)
- 04-18小叶黄杨球?小叶楸
- 04-18小叶黄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小叶黄杨图片)
- 04-18小叶黄杨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小叶紫檀盆景的养法
- 04-18小叶黄杨的功效与作用 牛筋草的功效与作用
- 04-18小叶黄杨的功效与作用,小叶黄杨木怎么样
- 04-18小叶黄杨盆景 小叶黄杨的繁殖方法
- 04-18小叶黄杨盆景(皱皮黄杨盆景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 04-18小叶黄杨盆景图片欣赏,黄杨有几个品种图片
- 网站分类
- 标签列表
-
- 我在宫里做厨师 (600)
- 不完美妈妈 (580)
- 历史 (410)
- 一直在身边 (371)
- 美好 (371)
- 汕头 (324)
- 明朝 (287)
- 文化 (264)
- 唐朝 (236)
- 清朝 (227)
- 政治 (221)
- 经济 (197)
- 三国 (196)
- 曹操 (184)
- 恋爱 (177)
- 宋朝 (172)
- 汉朝 (165)
- 交个朋友吧 (158)
- 中国历史 (158)
- 广东 (151)
- 广州 (151)
- 东莞 (145)
- 熊猫宝来 (144)
- 刘邦 (143)
- 诸葛亮 (140)
- 日本 (138)
- 刘备 (137)
- 史记 (135)
- 美女 (129)
- 春秋战国 (128)
- 康熙 (126)
- 秦始皇 (125)
- 唐太宗 (122)
- 小说 (121)
- 战国时期 (119)
- 朱元璋 (117)
- 服装 (115)
- 三国演义 (114)
- 北宋 (113)
- 雍正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