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花卉 / 正文

马蹄荸荠?白马蹄荸荠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网络整理 2023-12-04 花卉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马蹄荸荠,以及白马蹄荸荠的功效与作用图片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马蹄荸荠的读音是什么
  2. 马蹄又叫荸荠怎么拼音
  3. 荸荠和马蹄是不是一回事
  4. 马蹄荸荠怎么读
  5. 荸荠和马蹄是一种吗

一、马蹄荸荠的读音是什么

1、荸荠,又名马蹄、水栗、乌芋、菩荠等,属单子叶莎草科,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

2、通常以地下膨大球茎供食用,可以生食、熟食或做菜,尤适于制作罐头,称为“清水马蹄",是菜馆的主要佐料之一;并可提取淀粉,与藕及菱粉称为淀粉三魁,性寒滑,味甘凉,能益气安中。同时地上部的管状叶状茎具有止渴、解热等功效。

3、荸荠属于寒性食物,且生长于地下沼泽或水田中,表皮多有细菌、寄生虫(如姜片虫)附着,因此不宜生食过多,并且一定要作好表皮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对于脾胃虚寒者更要多加注意。

二、马蹄又叫荸荠怎么拼音

1、马蹄,读音:mǎ tí。荸荠,读音:bí qí。

2、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厘米;秆丛生,圆柱状;花小穗圆柱形,具多花;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荸荠主要分为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2个大的类型,一般野生类型荸荠叶状茎较细、较矮,球茎较小;栽培类型荸荠叶状茎较粗、较高,球茎较大。

3、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荸荠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中国关于荸荠的最早记载见于《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而“荸荠”一名是北宋成书的《物类相感》(11世纪下半叶)、《本草演义》(1116年)等首次著录的。

4、荸荠的驯化栽培则比较晚,关于荸荠栽培最早的见于两宋之际的古籍。荸荠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国外,荸荠主要野生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池沼、滩涂等低洼地带,分布于西方国家的荸荠大约于17世纪引入。

5、在中国,除高寒地区外,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而经济栽培则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荸荠古代多作水果食用,荒年则被人们用来充饥,明代王磐、王鸿渐都有文说此事;荸荠汁多味甜,营养丰富,除生食外,热食则可做成多种荤素皆宜的佳肴。

6、荸荠也是一味中药,其苗秧、根、果实均可入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荸荠能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地上茎有清热利尿作用”。

7、“荸荠”俗称“马蹄”,这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粤方言的“遗传”。在闽、粤方言中,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马”(音);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则习惯于将“马”置于果名之前。

三、荸荠和马蹄是不是一回事

1、马蹄是荸荠的俗称,这是因为这种植物的经济价值部分,其块茎形状像是马蹄,在种植之前需要对其球茎进行催芽处理,注意施肥要适度适量,并定期进行换水和施加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

2、荸荠是_草亚科,_草族,荸荠属,荸荠种的植物,其药用价值极高可以治感冒、防流感其又被称作:马蹄、水栗、芍、慈姑、凫茈、地栗、马蹄儿、钱葱、士栗等等。因此荸荠和马蹄是一样的,只是称呼不同。

四、马蹄荸荠怎么读

1、马蹄,读音mǎ tí。荸荠,读音bí qí。

2、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为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2个大的类型。荸荠古代多作水果食用,荒年则被人们用来充饥,明代王磐、王鸿渐都有文说此事。

3、“荸荠”俗称“马蹄”,这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粤方言的“遗传”。在闽、粤方言中,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马”(音);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则习惯于将“马”置于果名之前。

4、像桃子发音为“马桃”,意为桃树的果子。“马蹄”中的“蹄”(音)意指地下。按照闽、粤方言中修饰**成分常后置的特点,“马蹄”的意思是“地下的果子”。

5、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荸荠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中国关于荸荠的最早记载见于《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而“荸荠”一名是北宋成书的《物类相感》(11世纪下半叶)、《本草演义》(1116年)等首次著录的。荸荠的驯化栽培则比较晚,关于荸荠栽培最早的见于两宋之际的古籍。

6、荸荠生长适应性较强,在国外,荸荠主要野生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池沼、滩涂等低洼地带,分布于西方国家的荸荠大约于17世纪引入;在中国,除高寒地区外,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而经济栽培则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五、荸荠和马蹄是一种吗

1、荸荠和马蹄是一种东西,马蹄是荸荠的俗称。

2、荸荠(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是莎草科荸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厘米;秆丛生,圆柱状;花小穗圆柱形,具多花;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荸荠主要分为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2个大的类型,一般野生类型荸荠叶状茎较细、较矮,球茎较小;栽培类型荸荠叶状茎较粗、较高,球茎较大。

3、“荸荠”俗称“马蹄”,这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粤方言的“遗传”。在闽、粤方言中,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马”(音);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则习惯于将“马”置于果名之前。像桃子发音为“马桃”,意为桃树的果子。所以荸荠和马蹄是一种东西。

4、荸荠生长期在140-200天。球茎可在土中越冬,到次年春季以顶芽抽生不明显短缩茎,基部茎节向下产生细长须根,入土约20-30厘米,向上产生时状茎(管状茎),并不断分蘖,形成母株。

5、其侧芽则向四周抽出3-5条匍匐茎,伸长至10-15厘米后,其顶芽向地上抽生叶状茎,形成新的分蘖及次生分蘖可达30-40株,处暑至白薅(在中国杭州为9月下旬)停止分蘖,后期则于匍匐茎顶端形成新的球茎。

6、同时在秋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上茎也停止生长,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茎,顶端形成具多花的穗状花序白露前后达盛花期。小坚果灰褐色,倒卵形,在寒露至霜降成熟,通常不易发芽。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