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花卉 / 正文

白头翁图片,白头翁是治什么病的

网络整理 2024-02-04 花卉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白头翁图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白头翁图片以及白头翁是治什么病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鸟类白头翁什么样子
  2. 白头翁是什么鸟,白头翁鸟图片
  3. 白头翁有什么特点它从哪里来的
  4. 家里飞来白头翁,有什么寓意吗
  5. 鸟类 白头翁 的食物是什么

一、鸟类白头翁什么样子

1、白头翁即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白头壳仔(**),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亚种于**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宜兰平原,中国**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1]

2、白头鹎(音:bēi)(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3、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

二、白头翁是什么鸟,白头翁鸟图片

1、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白头壳仔(**),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亚种于**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宜兰平原,中国**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1]

2、白头鹎(音:bēi)(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3、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

三、白头翁有什么特点它从哪里来的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雄性体重26-43g,雌性26-41g;雄性体长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

,雌性13-15mm;雄性翅长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长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头顶两侧自眼后开始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有的标本枕羽具黑端,有的头顶后和枕全白色(两广亚种无白色枕环,额至枕全黑色)。颊、耳羽、颧纹黑褐色,耳羽后部转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显的淡灰褐色横带。其余**白色或灰白色,羽缘黄绿色,形成稀疏而不明显的黄绿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

描述:中等体型的橄榄色鹎。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叫声一般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颤音。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树上活动,性活泼,不甚怕人,常在树枝间跳跃,或飞翔于相邻树木间,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善鸣叫,鸣声婉转多变。叫声一般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颤音。[1-2]

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

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桕、葡萄等。

分布于欧亚**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南及广西西南等地。白头鹎是我国常见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常见的群栖性鸟,栖于林缘、灌丛、红树林及林园。为香港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亚种hainanus为留鸟于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及海南岛;formosae为留鸟于**;指名亚种遍及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冬季北方鸟南迁。现于河北(北戴河)及山东有定期的报道。

至少二次,巢于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油茶树上及各种灌木丛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乔木上的,距地高度约在6米至6.5米之间。巢呈深杯状,用草茎、杂叶、芦苇、草穗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卵每产3—4个,呈椭圆形,色淡红,其上更有深红、淡紫等色的斑点。白头鹎从3月就开始进入繁殖期,一直到8月。在这期间,它们至少要产两次卵,一般巢穴会建在离地面两三米的茂密的桑树绿叶林或是各种灌木中。也有的白头鹎会把它们的巢建在高高的乔木树上,大约离地面6米以上的高度。巢穴是用杂草、掉落的树叶、芦苇、草穗、石松和一些草的根茎做成的,形状为杯子状。窝内还会放上嫩草。白头鹎每次可以产下3到4个蛋,蛋的形状为椭球形,颜色为淡淡的红色,蛋的表面还会带有一些深红的淡紫色的斑点。

(4种)1.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四川、陕西、长江流域、广西、广东,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韩国。

2.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东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3.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分布于**(不包括太鲁阁峡谷南部和东南沿海)。

4.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于琉球群岛(冲绳和八重山岛)。

列入中国国家**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图片:概述图—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分布图)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鹎科鸟类多食虫、兼食果实,较难达到人工繁殖。一般饲养白头鹎是为听其悦耳鸣声,故多选择雄鸟。白头鹎雌雄羽色相似,较难区分,有经验的人可根据雄鸟**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白色清晰,雌鸟稍发污等特征鉴别出来。幼鸟头灰褐、背橄揽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容易跟成鸟区分。因野外捕捉的成鸟胆小,不易驯熟,故通常掏长羽芽的雏鸟或将离巢的幼鸟饲养。

白头鹎食昆虫和水果,粪便多而稀软,喜欢水浴,因而鸟笼的底宜为亮底,下边有托粪板,便于粪便漏下和清刷。可自制竹笼,圆型(直径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26×30的厘米)。在北方,亦可用点颏笼饲养。

饲养白头鹎可以一种粉料做为常备饲料,比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鸡蛋黄按5:2:3的比例混匀喂给,或者喂点颏粉(绿豆面、玉米面、熟蛋黄、淡水鱼粉或蚕蛹粉按5:2:2:1配合);经常补充些水果和昆虫幼虫及蛹。

在人工饲养下白头鹎属软食鸟,水罐内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需要清刷并换新鲜饮水。喂给的水果当天吃不完的应把剩余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给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鸟笼。白头鹎不耐寒,在北方饲养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内饲养,停止外出溜鸟。红耳鹎、白喉红臀鹎、黄臀鹎等鹎科鸟类,均可以参照上述方法饲养。

白头鹎适合吃一些柔软细嫩的食物,它用的水罐很容易被污染,每天都要给它清洗水罐,还要保证它总是喝到干净的水质。当天没喝完的水一定要换掉。夏季要提供白头鹎洗浴用的水漕,春秋也需要,它会自己梳洗。鸟笼要随时保持干净,每周都要彻底清洗一次。白头鹎是害怕寒冷的,在北方饲养这种鸟类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生活环境的温度,冬天要挪到室内饲养,而且天气过冷不适宜外出遛鸟。

词条标签:鸟雀形目动物鹎科鹎属

四、家里飞来白头翁,有什么寓意吗

1、白头翁的幼鸟飞进家门是因为迷路了,小鸟没有经验乱飞,很容易受伤,然后迷路了又无力飞走,所以赶不走。

2、野生的鸟类很警惕,一旦被抓住后就会不吃不喝,所以喂食的时候米和水它都不会食用,这是小鸟的本能保护反应,给它一个安稳的地方栖息,等他休息够了,就会飞走,如果是保护动物,可以联系当地的**,让他们想办法处理。

3、白头翁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所以不能被捕杀或者食用,而且白头翁还是濒危物种,个人如果捡到白头翁需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保护。

4、白头翁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捡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

五、鸟类 白头翁 的食物是什么

白头翁主食为水果与小虫,严格归类的话,它应属嗜果性的鸟类,所谓嗜果性鸟类,若它的生长环境,完全没有果类食物(如小浆果、木瓜、软芭乐…。)给它摄取的话,它就有可能缺乏它本身所需营养素,而有软脚的情况。(尤其在人工饲养的幼鸟,木瓜补充不足即会如此)。在野外的话,会时常看见白头翁穿梭在树林里,吃一些植物的果实,亦会发现其排遗(粪便)为紫色一滩(视它吃什么颜色的水果或浆果,而有不同颜色的排遗),即是嗜果性鸟类外显象征。生长在野外的白头翁亦会吃如饭粒、猫饲料(感觉像是杂食)。但不会去吃谷物(如稻谷、小米、高梁…等五谷农作物)。会吃谷物的鸟种有如麻雀(文鸟科)、嗜谷类鹦鹉…等。嗜谷类鸟种有一个特征,就是它们在吃饱时,脖子前会有一个鼓鼓的食囊,而白头翁是没有的。而嗜果性鸟种另一个代表,则为绿绣眼,其食性与白头翁很像。(※注:以上回答均为自己经验,若有引用,请着明出处,尊重个人的智慧财产权。)图片参考:imgcld.yimg/8/n/AE03966210/o/15110419036071387208**0参考:自己经验白头翁跟麻雀都是一样杂食性ㄉ!!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白头翁图片和白头翁是治什么病的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