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卉 / 正文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桫椤树的传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桫椤树的传说的知识,包括桫椤有什么药用**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佛经中的裟罗双树是桫椤树还是七叶树
祗园精舍之钟声,奏诸行无常之响。
裟罗双树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
——《源氏物语》传说中有种树叫沙罗树
开花时期,花蕊缤纷而下,铺满地上。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世间,于途中染病
行至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
----------------------------------
裟罗双树不是桫椤树因为桫椤树不开花,http://baike.baidu**/view/1336069.htm
在我国,七叶树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很多古刹名寺如杭州灵隐寺、北京卧佛寺、大觉寺中都有大树栽植。但是也不是裟罗双树,因为七叶树的叶子不是丛生的。但是七叶树有别名叫桫椤树
http://baike.baidu**/view/38791.htm
http://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B3%C2%DE%CB%AB%CA%F7&in=19752&cl=2&cm=1&sc=0&lm=-1&pn=63&rn=1&di=2796257180&ln=1628
裟罗双树的图片,在百度图片中搜沙罗双树可以搜到
二、桫椤树哪个部分最贵
1、桫椤树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关于桫椤树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就是跟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系,相传当年释迦牟尼涅盘**时就是在桫椤树,桫椤树除了极其珍贵之外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多种病症。
2、桫椤,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桫椤是古老蕨类植物,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
三、佛教圣树-娑罗树
1、在宜君县太安镇艾蒿洼村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谓名曰娑罗树。这棵树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树高十三米,占地半亩余,形似伞,花飞白.食成扁圆状,丰年三百颗,歉收三五粒,既可观赏,又可入药。相传他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所带树种,并亲手所植。他被誉为被誉为佛教圣树,我省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娑罗树(SaLa或sala),又名摩诃娑罗树,无忧树,,是佛教圣树之一。佛陀的降诞和人寂均与娑罗树有关。《本生经》上记载:摩耶王后怀孕后,一直深居宫中,但按当时的风俗,她必须回娘家生育。因此,当产期快要到时,净饭王派宫女和卫队送摩耶夫人归宁,便到园中憩息。此时已是鸟语花香的春天,桫椤树正盛开着满树的繁花。王后走到娑罗树王之下,想去攀扶树枝,忽然有有一枝自动下垂到她的手边,他伸手握住,端然而里,愁达多太子就从她的右肋出生,出生后`就向四方上下各行了七步,据说现在**的蓝毗尼园中还有摩耶夫人寺,寺中藏有一块石刻的悉达多太子降生图上面刻着摩耶夫人握着娑罗树枝,王子依偎在她针砭身边的画面。在印度健陀罗艺术和我国敦煌壁画中,亦有类似的画面。佛陀在娑罗树下出生,也在娑罗树下圆寂。据说,佛陀传道四十多年,已达八十高龄,他想到自己寿命将尽,希望再看看他亲手建的`寺院,。于是,他离王舍城北去,只有阿难陀相从。当时他最后来到末罗国的拘尸那城时,已是疲病交加,于是就在熙连若跋提河畔的娑罗林中选定娑罗双树敷设床位,据说上面立刻布满了鲜花。就在这娑罗林中佛陀安静的`圆寂。
2、公元627年,玄奘受唐太宗派遣,出使西域,途经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各国,饱经风霜,历尽千险和磨难,最后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五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不仅带回了梵文佛经567部,还带回了与佛有关的娑罗树种子。在我市玉华寺和凤凰谷种植,并在此呕心沥血翻译经卷。他还把自己经历的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等,整理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中世纪时期中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历史,地理合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玉华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避暑之地,玄奘译经圆寂之处。他把从西域带回的娑罗树和其他花木同种于此地,并分种于位于玉华寺以东5公里的一个专门管理秦家河等石窟的寺院,即现在的艾蒿洼寺院,希望将来自己也像佛陀一样圆寂于娑罗树下。现在原种于玉华寺肃成院门前的那棵娑罗树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死亡,唯由艾蒿洼这棵娑罗树依然枝繁叶茂,花团锦蔟。娑罗树是佛教圣地的标志,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的活化石,是供游人观赏的珍稀品种。愿我们把娑罗树培育,保护好,使之更加枝繁叶茂,成为陕北黄士高原的一抹亮丽风景。
四、桫椤树的寓意是什么
1、两棵娑罗树,相传释迦牟尼涅盘于娑罗双树间。
2、据传说,古时候印度有一条名叫希拉尼耶底的河,岸边长着一片十分高大茂盛的娑罗双树(也有称娑罗树的)。释迦牟尼80岁时(在当时的印度,80岁已经是很高的年龄了)的一天,他走进希拉尼耶底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走到娑罗双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然后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最后就涅盘**了。所以,卧佛寺的卧佛就是释迦牟尼圆寂的式像。
3、娑罗双树属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树干可割采龙脑香。龙脑香是高级天然香料,十分名贵,有名的印度蚊香是用龙脑香制造的。虔诚的佛**常用龙脑香油点佛灯,常用娑罗双木材点香敬佛,致使佛堂满屋清香。在印度、泰国等国,人死后用木材焚烧尸体,富裕高贵的人家,常用娑罗双树作燃料。
4、娑罗双树是娑罗树原产喜马拉雅以南的丘陵山国,是热带植物。北京附近多古寺。许多寺庙的植有娑罗双树。比如潭柘寺。资料说,娑罗树,又叫七叶树,原生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宏扬佛法和涅盘均与此树有关,是佛门圣树。公元566年,印度高僧智约将此树移植到潭柘寺。再比如,位于海淀区西北的千年古刹大觉寺。每年5月,娑罗古树正含苞待放,成为吸引游客的景点。大觉寺内共有七棵娑罗树,其中一棵是一级古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5、娑罗树又名七叶树,因其树叶似手掌多为七个叶片而得名。此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像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象供奉着烛台。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尽情绽放,花芯内七个橘红色的花蕊向外吐露芬芳,花瓣上泛起的**,使得小花更显俏丽,而远远望去,整个花串又白中泛紫,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五、七叶树有什么传说吗
七叶树因为有七个叶片聚成掌形而得名,又名桫椤树,在佛教中乃是神圣的所在。佛经所说,佛在桫椤双树下涅磐,就是说的这种树。相传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周围长满七叶树,所以这儿又叫七叶岩,七叶窟,七叶园。此处是佛祖释迦牟尼居住、讲经说法的精舍,也是佛祖涅磐后众**第一次结集、统一经法的地方。所以七叶树也据此被称作佛树、庭院树,多被寺院栽种。我们游览北京市区周边的寺院就会发现很多寺院都种有七叶树,如大觉寺、卧佛寺、潭柘寺等。这些寺院里的七叶树多为古树,潭柘寺中的最古,树龄800余年,它们的枝条上大都挂满了信徒们祈愿的红丝条。树下的说明牌写着:“娑罗树又名七叶树,释伽牟尼降生、出家成佛、弘扬佛法和涅槃均与此树有关,被称为佛门宝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3-06桫椤树是不是国家一级保护,桫椤树能治癌症吗
- 03-06桫椤树是不是国家一级保护,桫椤树的生长情况
- 03-06桫椤树的传说 桫椤有什么药用吗
- 03-06桫椤树的传说?桫椤树与佛教的故事
- 03-06桫椤树的功效与作用,沙罗树煲汤有什么功效
- 03-06桫椤树的功效与作用?桫椤酒女人喝有什么功效
- 03-06桫椤树的药用价值 桫椤树图片和价值
- 03-06桫椤树的药用价值(桫椤树药用功效)
- 03-06桫椤树,桫椤树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 03-06桫椤的功效与作用 野生桫椤树图片
- 03-06梅兰竹菊国画(梅兰竹菊四君子介绍)
- 03-06梅兰竹菊国画,石开梅兰竹菊国画
- 03-06梅兰竹菊图片 梅兰竹菊什么颜色
- 03-06梅兰竹菊图片,花中四君子的图片
- 03-06梅兰竹菊是什么四君子,四君子指的是哪些植物
- 03-06梅兰竹菊是什么四君子?梅兰竹菊分别代表哪四种品格
- 03-06梅兰竹菊的品质和精神,梅兰竹菊用一个词概括品质
- 03-06梅兰竹菊的品质和精神?梅兰竹菊的诗词
- 03-06梅兰竹菊的寓意和象征(梅兰竹菊分别代表什么)
- 03-06梅兰竹菊的寓意和象征,梅兰竹菊的诗句
- 网站分类
- 标签列表
-
- 我在宫里做厨师 (600)
- 不完美妈妈 (580)
- 历史 (410)
- 一直在身边 (371)
- 美好 (371)
- 汕头 (324)
- 明朝 (287)
- 文化 (264)
- 唐朝 (236)
- 清朝 (227)
- 政治 (221)
- 经济 (197)
- 三国 (196)
- 曹操 (184)
- 恋爱 (177)
- 宋朝 (172)
- 汉朝 (165)
- 交个朋友吧 (158)
- 中国历史 (158)
- 广东 (151)
- 广州 (151)
- 东莞 (145)
- 熊猫宝来 (144)
- 刘邦 (143)
- 诸葛亮 (140)
- 日本 (138)
- 刘备 (137)
- 史记 (135)
- 美女 (129)
- 春秋战国 (128)
- 康熙 (126)
- 秦始皇 (125)
- 唐太宗 (122)
- 小说 (121)
- 战国时期 (119)
- 朱元璋 (117)
- 服装 (115)
- 三国演义 (114)
- 北宋 (113)
- 雍正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