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品读《资治通鉴》-成皋之战楚汉优劣逆转,韩信求封齐王埋隐患(武陟酒店)

网络整理 2022-05-19 最新信息

【原文】楚大司马咎守成皋,汉数挑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数日,咎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咎及司马欣皆自刭汜水上。汉王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

【翻译】楚国大司马曹咎驻守成皋,汉军屡次挑战,楚军只是坚守不出。汉军于是派人到阵前百般辱骂曹咎,一连几天,激得曹咎暴怒,即领兵横渡汜水。楚国的士兵刚渡过一半,汉军就对它发起攻击,大败楚军,缴获了楚国的全部金银玉器和财物。曹咎和长史司马欣都在汜水之畔自杀身亡。汉王随即领兵渡过黄河,再次收复成皋,驻扎到广武,取用敖仓的粮食作军粮。

【解析】成皋之战,战略意义重大。郦食其说齐王时列举刘邦的优势就有: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也正因如此,项羽离开时对曹咎的命令是:谨守成皋!即汉王欲挑战,慎勿与战,勿令得东而已。项羽认为,凭借曹咎的忠诚,会严守军令。然而,项羽在用人上依然出现了重大失误。那就是他忽略了性格脾气的影响。人品一般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俗称善与恶、好与坏。性格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性情的刚与柔、快与慢、阳光外向或沉稳内向、敏感多疑等等。脾气一般指的是一个人的性情的控制能力,有的人心平气和、沉稳冷静,有的人心浮气燥。忠诚属于人品,但曹咎的脾气明显不好,中了刘邦的激将法。作为一军统帅,怎么能不考虑对方使用激将法的可能性?项羽至少应该留一个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监军在,防止曹咎冲动行事。半渡被击败,可见曹咎军事水平之差,仅仅因为当初帮过项梁和忠诚就获得大司马这一重要职位。当然,很可能是范增离开后获得了这个职位,是陈平离间计的结果。

【原文】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

【翻译】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这样过了几个月,楚军粮食短缺。项羽很是担忧,便架设肉案,把刘邦的父亲放到上面,通告汉王说:“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我就煮杀了太公!”汉王道:“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盟誓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项羽怒不可遏,想要杀掉太公。项伯说:“天下的事情不可预料。况且有志争夺天下的人是不顾及自己家人的,即使杀了太公也没什么好处,不过徒增祸患罢了!”项羽依从了他的话。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加强信任、消除隔阂,经常采用质子的方式,将国君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另外一国作为人质。项羽在彭城之战后,俘获了刘邦的妻子和父亲。《项羽本纪》记载“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其中,妻子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对古人而言,父母不可换,妻子可以换,孩子可以再生。因而,彭越再次断绝绝楚军粮道后,项羽将刘邦的父亲拿来威胁刘邦。按理来说,将刘邦围攻在荥阳时,就该拿出来威胁刘邦。投降,就释放父亲妻子,不投降等破城了就全部杀了。那个时候,刘邦处于绝对劣势,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等到刘邦占据了优势,再拿来逼迫刘邦,就没有效果了。刘邦自然早就想好了对策。一方面是君王无情的表现,追求成功的政治人物大都会选择牺牲亲情。一方面是通过无情的表现让人质失去价值,保全他们的性命。天龙八部中段正淳正是如此对待王夫人的。但是,杀了太公只不过是激发汉军的斗志而已,有害无利,所以项伯劝说后项羽就放弃了。


【原文】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

【翻译】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的缘故。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白白地忍受煎熬了!”汉王笑着推辞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连着三次命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次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了。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喝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汉王派人悄悄地探听那挑战者是谁,才知道竟是项羽本人,汉王为此大吃一惊。


【解析】项羽勇冠三军,刘邦怎么可能和他单挑。这个提议明显不可能成功。更可能是后面两人隔着鸿沟谈话时因刘邦列举项羽罪行提出来的,即“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项羽是希望能和刘邦展开两军的速决战,而不是真的指望单挑。因为这时刘邦占据了粮仓敖仓,而项羽的粮食陷入不足,不利于久战。为了激汉军出战,项羽三次派楚兵挑战,汉军都不接招,反而用箭应对。于是,项羽亲自上阵。

【原文】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曰:“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矫杀卿子冠军。罪二;救赵不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罪六;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王,罪七;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公,何苦乃与公挑战!”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翻译】这时项羽便靠近汉王,相互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想要单独向汉王挑战。汉王历数项羽的罪状说:“你项羽违背先约,封我到蜀、汉为王,这是第一条罪状;假托怀王的命令,杀害卿子冠军宋义,是第二条罪状;救赵之后不回报怀王,竟擅自胁迫诸侯军入关,是第三条罪状;焚烧秦朝宫室,掘毁秦始皇陵墓,盗取财物据为私有,是第四条罪状;诛杀已经归降的秦王子婴,是第五条罪状;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已经归顺的二十万秦兵,是第六条罪状;把好的地方封给各将领,却迁徙放逐原来的诸侯王,是第七条罪状;将义帝逐出彭城,自己在那里建都,侵夺韩王的封地,并在梁、楚之地称王称霸,竭力扩充自己的地盘,是第八条罪状;派人到江南暗杀了义帝,是第九条罪状;执政不公平,主持盟约不守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实属大逆不道,是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正义的军队随各诸侯一起征讨你这残虐的贼子,只须让那些受过刑罚的罪犯来攻打你就行了,又何苦要与你单独挑战呢!”项羽闻言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受创伤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不要让楚军乘势取胜。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而赶赴成皋养伤。

【解析】刘邦为什么会和项羽隔着广武涧(也就是鸿沟)对话?第一是因为鸿沟比较宽,刘邦觉得比较安全。第二是因为项羽指明要和刘邦出来谈话,不出来会损伤士气。第三是刘邦想借着这个机会数说项羽的罪行,打击楚军士气。只是,刘邦没想到项羽埋伏了弓弩手,胸部中箭。为了稳定军心,也为了不让楚军了解实情,刘邦故意说脚趾中箭了。毕竟中箭是有反应的,譬如摔下了马。说一点伤也没有反而没有可信度。同样为了稳定军心,张良坚持要刘邦去军中抚慰将士。在商场中也是,谋不可众,倘若公司遇到了危机,也需要去抚慰员工,不让他们了解实情。

【原文】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

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

【翻译】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

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二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


【解析】龙且救齐,齐王经营多年,本来占据地利。但是,他一是为了抢功劳,一是轻视韩信,导致战败。龙且轻视韩信的理由有两条:一是韩信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只能靠老太太施舍的饭;二是韩信蒙受胯下之辱,缺乏勇气。然而,不能赚钱养活自己就等于不能带兵打仗么?韩信是怎么击败赵国、齐国的,龙且没有了解过么?且不说韩信的才华在楚营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士别三日尚且需要刮目相待,不看韩信最近的战绩就评价其能力,龙且帅才明显不足。胯下之辱的背后是大勇和小勇之分。《孟子》认为,勇者分为“大勇和小勇”,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小勇只是匹夫之勇,大勇则是为了安民护邦。韩信不受胯下之辱,则只是匹夫之勇而已。平常的文弱书生女子,在大义面前也可以表现出大勇。

项羽又一次用错了人,其实应该派龙且固守成皋,自己亲自带兵攻打彭越,然后北上救齐。则成皋未必失守,齐国可以得救。龙且战败的影响比成皋失守更大,让楚国陷入了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原文】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虏齐王广。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进至博阳。田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婴进击齐将田吸于千乘,曹参击田既于胶东,皆杀之,尽定齐地。


【翻译】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汉军将领灌婴这时追击捉住了齐国守相田光,进军到博阳。田横听说齐王田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回头迎击灌婴的队伍,灌婴在嬴城下打败了田横的军队。田横逃往梁地,归顺了彭越。灌婴接着又进军到千乘攻打齐将田吸,曹参则在胶东进攻田既,将田吸、田既都杀掉了,全部平定了齐地。


【解析】潍水之战,韩信又一次以弱胜强。以楚军20万人马(实际可能10万),正面对决韩信胜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韩信借助了水攻,用大水分割了楚军,创造了人数上的优势,在击杀了龙且后,楚军失去了统帅,士气涣散,彻底丧失了战斗力。后世将领在水边作战时,当谨记这个教训。

【原文】立张耳为赵王。汉王疾愈,西入关。至栎阳,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


【翻译】汉王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汉王箭伤痊愈后,西入函谷关。抵达栎阳时,斩杀过去的塞王司马欣,在栎阳街市中悬首示众。逗留栎阳四天后,汉王重返汉军,驻扎在广武。


【解析】之前,韩信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刘邦答应了,却没有立刻施行。否则,那就自己用土地爵位给韩信做人情,让张耳感激韩信。等到韩信攻下了齐国,刘邦才立张耳为赵王。这时候,张耳感激的就是刘邦。


【原文】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翻译】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且它的南边又临近楚国。请让我暂时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即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连忙暗踩汉王的脚,接着就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乘机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春季,二月,汉王即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楚军。


【解析】请求假王是韩信的一大败笔。韩信可以讨要金钱美女,却不宜讨要齐王。齐国自周立国就是大国,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加上齐国的地大物博,刘邦怎么能放心?就算刘邦在位韩信安分守己,倘若下一任帝王慢待了韩信,到时候谁能制住韩信?而且,根据《淮阴侯列传》,这个时候,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给了刘邦趁人之危的感觉。在此情况下,刘邦无力阻止韩信。于是,刘邦马上改口,由骂韩信趁人之危改为应该为真王。并借机命令韩信攻打楚军。


下属立了功劳想要升职加薪时,也要看时机。不能在领导陷入危难的时候,而应当在领导高兴的时候。同时,报酬和功劳要相匹配,为组织创造了多少价值,才能提出相应的要求,要用业绩说话。


【原文】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必终为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翻译】项羽获悉龙且已死,非常害怕,立刻派遣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同受秦朝暴政的苦累已经很久了,因此同心协力攻打秦朝。秦王朝灭亡后,诸侯军将领按照功劳的大小,划分土地,分封为王,使士兵得到休整。而今汉王重又兴兵东进,侵犯人家的王位,掠夺人家的封地,已经攻陷了三秦,还要再领兵出函谷关,收集诸侯的军队向东去攻打楚国,他的心意是不吞并天下誓不罢休,贪得无厌竟到了如此过分的地步!况且汉王是靠不住的,他好几次身落项王的掌握之中,项王因可怜他而留给他活路,但是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重新攻打项王,不可亲近信赖竟也到了这步田地。现在您虽然自以为与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地用兵打仗,但是最终还是要被他拿下的。您之所以能苟延至今,就是由于项王还存在的缘故啊。目前楚、汉二王成败之事,关键就在您了。您向西依附汉王,汉王即获胜;向东投靠项王,项王即成功。倘若项王今日遭覆灭,那么接着就轮到灭您了。您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韩信辞谢道:“我事奉项王的时候,官职不过是个郎中,地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所说的话项王不听,所献的计策项王不用,为此我才背叛楚国归顺汉国。而汉王则授给我上将军的官印,拨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推过他的食物让我吃,并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人家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人家是不吉利的。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改变跟定汉王的主意!望您替我向项王致歉。”


【解析】韩信在齐国是项羽的大威胁,可以和刘邦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因而,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希望韩信保持中立,三分天下。但是,项羽派出去的说客有问题。首先,这个人最好和韩信交好,钟离昧都比武涉强。武涉列举的理由有:刘邦贪得无厌,背信弃义,和项羽有交情。但是,刘邦吞并天下本来就有韩信的谋划在,项羽没有杀刘邦是条件不成熟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活命之恩。韩信和项羽也没有交情,项羽不重用韩信,让韩信非常失望,甚至是有埋怨在。而刘邦则给予了韩信信任,先后封韩信做大将军和齐王。当然,蒯彻尚且无法劝诫成功,项羽再换一个人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这时韩信的性格决定的。一饭之恩,韩信尚且厚报,何况是古时“士为知己者死”思想广泛流传时的知遇之恩。


武涉称呼韩信为足下而不是大王,可见此时韩信尚且没有被封为齐王。


【原文】武涉已去,蒯彻知天下权在信,乃以相人之术说信曰:“仆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彻曰:“天下初发难也,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走彭城,转斗逐北,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百姓罢极怨望,无所归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赵、燕,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乎!”蒯生曰:“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陈泽之事,常山王杀成安君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陈泽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已,亦误矣!大夫种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之于句践也:此二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翻译】武涉走了后,蒯彻知道天下胜负大势就取决于韩信,便用看相人的说法劝韩信道:“我相您的面,不过是封个侯,而且又危险不安全;相您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言表。”韩信说:“这是什么意思呀?”蒯彻道:“天下开始兴兵抗秦的时候,所担忧的只是能否灭亡秦朝罢了。而如今楚、汉纷争,连年战火,使天下的百姓肝胆涂地横遭惨死,父子老少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也数不清。楚国人从彭城起兵,辗转作战,追逃逐败,乘着胜利势如卷席,威震天下。然而兵困京县、索城一带,被阻在成皋西面的山地中无法前进,于今已经三年了。汉王率十万大军,在巩县、洛阳一带抵御楚军,凭借山河地形的险要,一天之内打几次仗,却无法取得一点点功绩,而是受挫败逃,难以自救。这即叫作智者勇者都已困窘不堪了。百姓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怨声载道,民心无所归倚。据我所料,这种形势如果没有天下各国的圣贤出面,天下的祸乱就必定无法平息。目前楚、汉二王的命运就牵系在您的手中,您为汉王效力,汉国就会获胜;您为楚王助威,楚国就会取胜。若您真肯听从我的计策,那就不如让楚、汉都不受损害,并存下去,您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形势一构成,便没有谁敢先行举手投足了。再凭着您的圣德贤才和拥兵众多,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令赵、燕两国顺从,出击刘、项兵力薄弱的地区以牵制住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意愿,向西去制止楚、汉纷争,为百姓请求解除疾苦、保全生命。这样,天下的人即会闻风响应您,哪还有谁胆敢不听从号令!然后您就分割大国,削弱强国以封立诸侯。诸侯已被扶立起来,天下的人便将顺从,并把功德归给齐国。您随即盘据齐国原有的领地,控制住胶河、泗水流域,同时恭敬谦逊地对待各诸侯国,天下的各国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表示归顺了。我听说‘上天的赐与如不接受,反而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时机到来如不行动,反而会遭受贻误良机的灾祸’。因此,望您能对这件事仔细斟酌!”韩信说:“汉王对我非常优待,我怎么能因贪图私利而忘恩负义啊!”蒯彻道:“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彼此就结成了生死之交。待后来为张、陈泽的事发生争执构怨颇深时,常山王终于在水南面杀掉了成安君,使成安君落了个头脚分家的结局。这二人相互交往时,感情是天下最深厚的,但最终却彼此捕杀对方,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祸患从无止境的欲望中产生,而这欲望使得人心难以预料啊。现在您想要凭忠诚和信义与汉王交往,但你们两人的友好关系肯定不会比常山王、成安君二人的友情牢固,而且你们之间所涉及的事情又多比张、陈泽类的事件大,故此我认为您坚信汉王绝不会危害您,也是大错特错的了!大夫文种保住了濒临灭亡的越国,使勾践称霸于诸侯国,但他自己功成名就却身遭杀害,犹如野兽捕尽,猎狗即被煮杀一样。从结交朋友的角度说,您与汉王的交情不如张耳和陈馀的交情深;从忠诚信义的角度说,您对汉王的忠信又比不过文种对勾践的忠信。这两点已经足够供您观察反思的了,望您能深深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和谋略过人,令君主为之震动的人,自身即遇危险;功勋卓著,雄冠天下的人,即无法给与封赏’。如今您拥有震撼君主的威势,挟持无法封赏的伟绩,归依楚国,楚国人不会信任您;归附汉国,汉国人将因您而震惊恐惧。那么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绩,想要到哪里去安身呢?”韩信推辞道:“您先别说了,我将考虑一下这件事。”过了几天,蒯彻又劝韩信说:“善于听取意见,就能够预见到事物发生的征兆;善于谋划思索,就能够把握住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善于听取意见、思考问题而能长久地维持安全的人,天下少有!所以为人明智坚定,决择事情就会果断;为人犹疑多虑,处理事情时就会招来危害。一味在极其微小的枝节末梢问题上精打细算,遗漏掉那些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智慧足以预知事情应该如何去做,作出了决定却又不敢去执行,就会为一切事情埋下祸根。功业难得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把握却容易贻误。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但是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且又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夺走自己手中的齐国,于是就谢绝了蒯彻。蒯彻随即离去,假装疯狂做了巫师。


【解析】蒯彻劝韩信固然有一半是为了韩信,也有一半是为了自己。倘若韩信自立,他就是开国功臣。


蒯彻是怎么劝韩信呢?用了一个隐喻,看相的正面与背面,隐射臣服刘邦与背叛刘邦,臣服则封侯,背叛则贵不可言,可以三分天下,甚至有机会成为霸主,“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但是,韩信不愿意为了私利背叛刘邦。于是蒯彻又用杀身之祸在劝说韩信。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友情比不上张耳和陈馀,忠诚比不上文种,而且韩信功高震主,对王权存在威胁。杀身之祸确实让韩信产生了动摇。但是,蒯彻终归没有说服韩信,韩信最终辞退了蒯彻。蒯彻则选择装疯避祸。


蒯彻与武涉的劝说谁前谁后?蒯彻说,汉王将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那是刘邦处于弱势时,也就是夺回成皋之前。对应武涉劝说时,韩信还没有被封齐王。


如果韩信真要三分天下,条件是否具备呢?首先,韩信需要有自己的亲信。但是此时,杀龙且的是骑将灌婴,核心将领都是刘邦的亲信。韩信固然可以用计谋除掉他们换上自己的人,但是只能是些庸才,一时间没有真正的人才在。其次,韩信需要时间,建立一块巩固的根据地。齐国虽然被攻下来了,但是人心还没有巩固。至于刘邦的齐王任命,对于韩信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受人之封就需要听命行事,韩信要求的合法性是以尊崇刘邦为前提的。韩信真好借着齐国缺乏名义上的统治者为借口,先治理好齐国,拒绝对项羽出兵,为自己争取时间。可惜,韩信终归只懂军事,不懂政治,没有坚持中立。


【原文】秋,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是岁,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昌,苛从弟也。


【翻译】秋季,七月,汉王立黥布为淮南王。八月,北方的貉族人和燕人派勇猛的骑兵前来协助汉军。汉王下令:凡军士在战争中不幸死亡的,官吏要为他们用衣被棺木殓尸,并转送回死者家中。此令一施行,四面八方的人都心甘情愿地来归附汉王了。这一年,汉王任命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解析】刘邦分封黥布既是为了激励他们对项羽作战,也是为了打消韩信的顾虑。分封周昌也是表彰忠臣,同样可以让韩信放心。


【原文】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翻译】项羽自己明白楚军颇为缺乏援助力量,而且军粮已经全部吃完,韩信又在进兵攻打楚军,为此十分忧虑。汉王这时派侯公前来劝说项羽,请求接汉王的父亲太公回去。项羽于是就同汉王定下条约:二人平分天下,以战国时魏惠王所开的名为“鸿沟”的运河为界,鸿沟以西划归汉王,鸿沟以东划归楚王。九月,楚军将太公、汉王王后吕雉送归汉王,项羽随即领兵解阵而东行归去。汉王于是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便劝他道:“汉国已经得到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来归附,楚军却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让我们灭亡楚国的大好时机啊。如今放走楚军而不去追击,这即叫作‘饲养猛虎给自己留下后患’呀。”汉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解析】根据《项羽本纪》: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这个时候,项羽非常被动,已经有了回师楚国的想法。于是,刘邦使了一个诈和的计策。为了演戏更真实,刘邦首先派陆贾谈判,提出先送回太公,项羽不答应。第二次又派侯公谈判,这次达成了一致,签订停战协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也就意味着齐国、燕国等都归楚国。以这个时候楚国所处的不利形势,项羽会相信刘邦能同意这个方案?刘邦是创造条件麻痹楚军,好趁楚军撤退时进攻楚军。而项羽则是借机撤退。各取所需而已。


所谓的汉王欲西归,只不过是史书为了维护刘邦的形象而已。君无戏言,可以好色,但不能不守承诺。

Tags:资治通鉴   荥阳   项羽   项伯   钟离昧   刘邦   项梁   司马欣   不完美妈妈   彭越   楚怀王   范增   大司马   吕雉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   审食其   段正淳   黄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