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之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新文化运动时间)

网络整理 2022-05-30 最新信息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改革于宋朝,中断于元朝,鼎盛于明朝,于明清,废止于清末。

历史发展到隋朝,隋文帝有感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这可以说是科举制的雏形。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时间是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这是隋炀帝对历史的一大贡献(另一大贡献是开通大运河)。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之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度完善于唐朝。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主要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太宗扩大了进士科录取的比例,进士科录取的第一名开始有了状元的称号。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新科进士,称为殿试,但殿试还没有成为定制。规定武艺精湛的人可以参加科举,考取武举人和武状元。唐玄宗时进一步扩大国子监的规模,还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唐朝时科举考试的科目有明经、明法、明算、进士等科目,进士科最难考,考中了地位也最尊贵。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之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江南贡院考生

科举制在宋朝有所改革。一是宋太祖时期正式使殿试制度成为定制。考中的进士不能再自称其他主考官的门生,只能是“天子门生”。二是宋代在科考时开始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糊名法即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的方法。誊录法是把考生的试卷由专人再誊录一遍,让阅卷官员无法从笔迹辨别考生,从而减少考官徇私舞弊的机会。三是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而是考策论(与当代时事政治有关的政论文),并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注解,编成《三经新义》,作为太学教材使用。

科举制度在蒙古及元朝时期几断几续。蒙古政权在元太宗窝阔台汗时,在大臣耶律楚材影响下,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后从元仁宗到元顺帝曾两度中断,元顺帝又恢复。1368年,蒙元残余势力退往漠北以后,就没有再搞科举了。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之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流程图

科举制鼎盛于明朝。元朝科举开始以《四书》为内容,明太祖认为这很好,但还不够,把《五经》也列入考试内容,从此,《四书》《五经》成为明清500多年长期固定的考试范围。明朝进士科主要文章以八股文的形式呈现,每部分这几句话,每句话几个字都有了固定的程式。考试程序也日益完善:童生参加府学县学的考试(通过后称秀才)———乡试(在南北二京和各省省会举行,由学政主持,通过后称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通过后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后称进士,殿试只进行排名,不再淘汰。一般排出三甲:一甲三名,及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人数不固定)。明代科举制度空前健全,功名体系空前完备,稳定保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士绅阶层,成为统治的稳固基础,社会凝聚力空前加强。

科举制僵化于清朝。长期在四书五经九本书中命题,几百年后日益僵化,为了命题而命题,甚至出现把书中某段落的第一句话的后三个字与第二句话的前五个字组合在一起,成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把毫不关联的几个字生硬组合,令人莫名其妙。

1840年以后,中国接连几次被外国人打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相继兴起,清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科举制的弊端,终于在1905年废除了在中国推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大力推行新式学校教育。

科举制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极大影响。中国自不必说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历史名人韩愈、白居易、寇准、包拯、范仲淹、文天祥、于谦、海瑞、林则徐等都出自科举,明朝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中国周边的越南、朝鲜、韩国、日本也仿效中国推行过科举制。科举制也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更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当代中国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化也都有科举制度的影子。

(武夷山鹰写于20210827,感谢福建师大郭教授的指导![玫瑰][玫瑰][玫瑰]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您点赞、评论、转发[祈祷][祈祷][祈祷])

Tags:唐朝   明朝   隋朝   武则天   唐玄宗   我在宫里做厨师   宋朝   唐太宗   元朝   隋炀帝   元顺帝   元仁宗   蒙古   窝阔台   隋文帝   韩国   寇准   韩愈   耶律楚材   日本   范仲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