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间章:佛教与印度教有关思想(印度教与佛教书籍)

网络整理 2022-03-31 最新信息

佛教哲学一般指的是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信仰与哲学立场。因为只是一瞥,所以后来在其他文化中发展的佛教思想便不在这里讨论。

乔达摩•悉达多成佛的过程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多年苦修,仍然感觉到人生“无明”,便回归“沉思”继而证道为佛。

不过在他的学说中,他似乎对宗教性的东西和思辨性的东西都颇不以为然。那些被认为是佛陀的作品,其中也并没有培养别人对自己崇拜的心思。由此我们几乎可以说,这时还是一个“无神论”的宗教,即没有系统化神学或与神有关的学说。

与《奥义书》的想法一致,佛教一开始的目的也是个人解放与拯救。佛陀讲“涅槃”。凡是要经验到涅槃的人,都要摆脱一切束缚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包括宗教学说与哲学。佛陀举的栗子就是“一个人为了渡河建造了一个很好的木筏,但渡过之后觉得这个筏子真不错,然后开始顶着筏子走后面完全不需要筏子的路。”他认为自己的学说就是这么个筏子,哲学也好,思想也罢,都是工具,达到“涅槃”的工具。

简略介绍一下四谛:

苦谛(有关痛苦的真理):生老病死是苦;悲哀、怨恨、痛苦、忧伤是苦;与不快乐的事情相伴是苦;与快乐的事情分离是苦;求而不得是苦,五种执着总和都是苦。

集谛(有关痛苦根源的真理):与贪欲相连的重生与再世的热望;追求快乐,对存在与变动的热望;对非存在(自我毁灭)的热望。

灭谛(有关痛苦与断灭的真理):对渴望本身的断灭,放弃、拒绝渴望本身,从渴望中解脱。

道谛(有关通往断灭痛苦之路的真理):“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西方的哲学家也关注东方智慧,叔本华就把四谛理解为“平息生命意志”(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人的痛苦之源),不再有任何动机,最后一切欲望都鸦雀无声的,心灵宁静的状态。这确实是一种诠释,但未免有些悲观。

佛陀的自我学说也值得一提。他认为世界是过程而不是实体,那么永久的自我自然无法谈论,也构不成稳定的个人基础。我们经验到的只是每一时刻构成我们人格的意识状态。(这其实有点经验主义内味了,等走到经验主义那里,我们似乎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佛陀的想法。)

通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来看一下印度教的思想。

基本是“正确的见解不受欲望和厌恶束缚的行动提供了基础。欲望和厌恶是人的敌人……不追求名声与权力,而是维持宇宙的正义秩序。要不要在之中出力靠个人自己。尽己之责,虽然无功,胜过履行他人之责。”并不表现出普遍的责任伦理,乃是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个人责任由种姓决定而已。

Tags:佛教   印度教   释迦牟尼   哲学   文化   薄伽梵歌   亚瑟·叔本华   摩诃婆罗多   伦理   宇宙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