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南都专访《习仲勋在南梁》作小鬼地球捍卫战者陈延 谈画作背后的故事

网络整理 2017-08-11 本地信息
(原标题:南都专访《习仲勋在南梁》作者陈延谈画作背后的故事)

“我是70多岁的人了,感觉此前的许多生活经历,绘画艺术的学习储备,好像就是在等待这幅画的创作,这是一个机缘,是历史给我的机会。”

大型历史题材中国画《习仲勋在南梁》入选“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并受到热烈关注。

对于作者陈延来说,有点儿意外,却又真实。汕头市美术家协会名誉大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延接受南都专访时说,“这幅作品对我非常重要,在京展出时受到的关注是对我一生劳动的嘉奖”。

《习仲勋在南梁》这幅作品生动描摹出上世纪30年代时任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大大的习仲勋与欢欣鼓舞的军民在一起的历史场景。陈延没有细数,画中人物近四十个,每一个几乎都有生活原型。“我是将我的生活、我身边的人群带到我的作品之中”。

3米长,2米高的画作中,画面被红旗充满,同时形成层次。习仲勋的形象高大、亲切,身边正环绕着红军战士、人民群众,在麦穗、唢呐和红旗的衬托下,整幅画面生动明亮,欣欣向荣。在群像中有纪念碑式的革命战士,抽旱烟斗的陕北老农,戴虎头帽的儿童,也有列宁小学的学生,革命的接班人……“可读性很强,像一个长篇小说,每个人物都可以读出他不同的故事”。

1940年陈延在延安出生,儿童时代就喜欢绘画,解放初期,西北军区司令部大院里,他认识了启蒙老师黄胄并跟随学习。“就住在家斜对面,像命运一样。”后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大学,文革后成为该校第一届研究生。陈延多年来对油画、水粉、版画、国画进行潜心钻研与创作。1984年,有5件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连环画油画《斯诺西行》获得全国美展铜奖。

1989年陈延“南下汕头”,出任汕头大学首任艺术学院院长,扎根岭南近30载。在他看来,这幅画中将传统中国画笔墨与西方绘画手法结合,也正是岭南画派的“惟新”精神濡染与倡导的实践探索。“把阳光画进去了。”

陈延画了一辈子的画,他说,画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之一。今年77岁的他,还会一直画下去。

对话陈延

谈创作背景:对革命题材有特殊的情感

南都:《习仲勋在南梁》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陈延:2010年底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甘肃省发起大型历史画创作的美术创作活动,他们通过西安美院找到了我。我当时离开甘肃已三四十年了,但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因为我出生在延安,自幼在陕北农家长大,父母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老兵,当时习仲勋是第一野战军的政委,从情感上来说,我有着革命根据地的生活经验,对于革命前辈更是很有情感。

我的作品《习仲勋在南梁》,是表现1934年陝甘边区,建立红色政权,成立南梁政府,选习仲勋同志为南梁政府大大的历史事件。画面中的习仲勋在人民革命的群众之中,领导人民创建出一片根据地来,为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把中国革命的中心落脚在陕甘边区,打好了基础,对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位革命老人的晚年,为中华民族強国梦的实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探索民富国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开拓进取,实现了广东在全国的率先垂范。

我1989年离开西安美院来到了汕头大学,出任汕大首任艺术学院院长,成为岭南美术群体的成员。当我70岁的时候,来创作这个作品意义特别好,既是对习仲勋等老一辈同志历史功绩的回顾和述说,也是为了表达我对老一辈革命家们的敬仰。

谈创作过程:长期积累,五易其稿

南都:为了完成这个作品,当时做了哪些准备?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陈延:当时我已经71岁,大概花了半年时间来创作这幅作品,前后画了五六稿。在创作之前,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通读了《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这本书,汲取灵感。我确定自己要画一张中国画,在探索中往前走,整体没有太大的障碍,是越画越好。

上世纪80年代我的连环画油画《斯诺西行》曾获得全国美展铜奖,当时为这部作品,曾沿着斯诺走过的陕北地区实地考察、采访一个多月,积累了大量人物形象等素材。20多年后,创作《习仲勋在南梁》时,那时采风积累的资料和人物形象又一次派上了用场。同时我20多年的国画、油画等创作磨练,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南都:整幅画在构思布局上有怎样的考量?

陈延:画作内容创作上,对于我不仅有情感,还有生活经历。我在陕北出生成长,上了延安保小,后来学校跟随机关跟部队进行过转移,我们的生活和战争时期农民的生存状况基本上是一样的。

这幅画充满了革命的感情,也有很扎实的生活基础,内容上很丰富,将群众的群像和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融合在一起,可读性很强,像读一个长篇小说一样。整个画面是南梁政府成立的场面,左边有群众敲锣打鼓欢庆的场面,右边有陕北人把玉米、辣椒挂在墙上丰收的画面,很好地体现了红色政权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感觉。画作上有陕北的红军、民兵、革命英雄、农民、妇女、儿童等三十多个人物形象,很多都是周围很熟悉的人,几乎能找到原型,每个人物都可以深入读出它的故事。比如当时在南梁有一所列宁小学,类似我们的延安保小,我在画作中画了一个列宁小学的学生,就好像把当年的自己带进作品里,这也是我的生活。

这幅画3.05米长,当时家里只有一个小画室,空间拉不开,为了控制住整个画面的布局结构,经常要转到窗户外面从阳光台上来看。

谈创作探索: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融汇表达宏大叙事

南都: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您在这幅画的创作上有没有一些新的尝试?

陈延:这幅画采用的是中国画的形式,又借鉴了西方油画的特点,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次很重要的实验。

对于宏大叙事的历史题材,又是一张人物画,要求形象逼真个性饱满,按传统国画简单平面的线描远远不够。为了表现当代人物立体感,我有意识地把西方绘画表达方式和中国传统笔墨有机结合起来,将光影元素带入中国画,表现出皮肤、衣服的质感,体现空间感,让作品既保持中国水墨的灵动神采,又具有油画的写实表现力与冲击感。其实岭南画派的画家早就开始做这样的实验,而且很成功。

南都:这次大展主题是“其命惟新”,您认为岭南画派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延:岭南画派是很接地气的画派,最重要就是一个“新”字。岭南画派擅长融会贯通,不固守在中国山水画中,在表现生活需要时,最不保守最勇于探索。

艺术永远要往前走,其命惟新非常重要。每一个“大家”都是因为找到自己的新路子,不模仿别人,不跟在别人后面走。比如国画往往讲究高雅,梅兰竹菊很高雅,但若是都跟着画,高雅可能就变成低俗了。当传统画法表现力不够时可以借鉴其他画法,艺术没有界限,绘画是需要互相学习交流。这样的学习,使得中国画对现代化有着更好的表现力,让它成为又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习仲勋在南梁》这幅画的光线做了特别处理,让整幅作品传达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前行、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振奋感,相当鼓舞人心。

谈作品反响:“这幅画像是对我一生的劳动颁的一个嘉奖”

南都: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首次举办的大规模、全面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展览。您怎么看待大展的意义?

陈延:广东过去一百年岭南画派开创的艺术一代一代传下来,出现了很多杰出作品。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用过去一百年中出现在画坛的二十一位杰出的广东画家和他们的径典作品,以及广东画家群体在中囯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经过精挑细选力作,展示了广东美术创新实践的活力,实现了一个文化艺术推进的宏大构想,大展回顾了百年以来广东画家在历史进程中用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卓绝典雅,令人瞩目,意义非凡。

通过大展,我们看到广东美术很强的实力,也增强了广东艺家的文化自信,广东人最不缺乏的就是想像力和革新创造精神,百年大展本身就是整合了广东自己的文化优势的创举,站在下一个百年经典的高峰回看历史,我们才可能清楚它的全部意义,也为广东美术未来发展鼓足了勇气,提供了力量源泉,指出了方向,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将成为历史的丰碑载入史册。

南都:这幅作品在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受到热烈反响,您怎么看这幅作品对您的意义?

陈延:这一次这幅画到中国美术馆展出,反响出乎意料的强烈,是我始料未及的,是对我的鼓励,但应该说这幅画还是很有分量,艺术性也扛得起这个分量,它把“南梁精神”与“南粤精神”穿越时空,把两种精神牵在一起。

感觉之前的生活,仿佛都是在为这张画做各种准备。对我来说,这幅作品非常重要,像是对我一生的劳动颁的一个嘉奖。

南都:现在您一直在继续创作中?您认为好的绘画作品是怎样的?

陈延:好的作品通常是要画你熟悉的,画你有感情的事物。你热爱他又懂他,就能把他画好,一般来说是画你自己的生活,首先得热爱你的生活,然后表达你的生活,才能让看画的人了解。

无论是看山水花鸟,其实是在看画这个画的人。他为什么如此看待这个风景,为什么是这样的眼光,艺术表达了每个不同人对生活的情感,才有意义。画画对于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我日常的一个生活。我虽然77岁了,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只要还能画,我就会一直画下去,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创作历史画卷。

采写:南都记者贺蓓

摄影:南都记者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陈辉实习生陈嘉锐

责编:南都记者向雪妮

(原标题:南都专访《习仲勋在南梁》作者陈延谈画作背后的故事)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