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油纸灯笼讲究“写”悲催大学生唱神曲 “活灯死笔”是诀窍

网络整理 2017-08-08 本地信息
(原标题:油纸灯笼讲究“写”“活灯死笔”是诀窍)

陈氏父子参加新加坡潮州节,现场演示灯笼编织手艺,引起游人参观拍照,更有外国人购买收藏。
价格方面,传统小灯笼50元、大灯笼500元;定制灯笼另外计算。
“祖父写灯笼很讲究,右手捻笔管,左手握住灯笼脚,笔毫顺行,灯笼逆转,双向配合,手不能停也不能抖,眼不能眨也不能闪,意在笔先,不一会儿一对大灯笼就写完了。”——煌园油纸灯笼第五代传人陈跃东

民间记忆的载体很多,油纸灯笼就是其中之一。这次新快报记者探访的是潮汕地区的油纸灯笼,其中又以前美村为代表。前美村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村内古迹林立,有很深的传统文化积淀。穿过几条巷子,就来到老字号“煌园油纸灯笼”坊。

400多年历史却面临失传

“油纸灯笼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后经中原传入潮汕地区,清朝初年,前美村下底园社陈氏先祖陈晦洲继承了这一工艺,并且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煌园油纸灯笼第五代传人陈跃东介绍道,“油纸灯笼是中国传统手工编织灯笼的派系之一,鼎盛时期每家每户都在编织,现如今只剩下几户在坚守,懂这门手艺的不足10人。”

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能流传下去,陈跃东和父亲、“澄海民间艺术师”陈周茂一边申请市级非遗保护,一边制订了5年授徒计划。“煌园油纸灯笼是真正的老字号了,从先祖一直传下来,现有名可考的可上溯到近5代,我爷爷陈修煌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据他生前说,他的手艺是他的祖父陈宣息、父亲陈慈茹传承的,后来传给第三子陈周茂,也就是我父亲,一直到我,一共5代了。”陈跃东说,现在家里还保留着太公陈宣息使用过的一些工具。

大何大布,灯笼型号含古韵

大红灯笼高高挂,取的就是幸福吉祥、添寿添福之类的好意头,“我们这传统的说法是写个灯笼,不是买个灯笼,写一对大何,写一对大布,可见写字的功夫很关键”,陈跃东说,“大何、大布都是灯笼的型号。如果是挂在家门口或者宗祠前的,都要写上姓氏和宗族的郡望,如果是挂在庙宇宫前的,则按不同的供奉写上:天后圣母、风调雨顺、玄天上帝、接福迎祥等。”

的确如此,在村里转一圈,随处可见灯笼高悬,但都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是成对地挂在住宅、祠堂和庙宇门口的圆形灯笼,叫大何灯笼。和大何类似的还有种叫做大柿灯笼,只是因为上下收口的时候向灯腹里凹进去一块,像柿子一样,所以叫大柿。从大到小叫做大何、二何、三何、四何,大柿、二柿、三柿……一般家里门面小的就挂得小一点,祠堂、寺庙的门面大,就挂得大一点。大布、八寸、尺足这些椭圆形的小灯笼都有固定的尺寸,一般都是用来在游神赛会、拜老爷或者家里添丁加口的时候拿在手里或者挂在竿子上的。

灯笼上写的字非常讲究,不能写错。传统上以家族郡望者居多,陈姓灯笼的背后,一定要写“颍川世家”或者“忠顺世家”,李姓的灯笼要写“桃坑世家”,林姓的灯笼要写“九牧世家”等,已经演变成一种族群迁徙历史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陈跃东说他的祖父年轻时读了一肚子书,练了一手好字,七乡六里顾客,只要一报乡名姓氏,他就知道该写“九牧世家”还是“济阳旧家”等,“祖父写灯笼很讲究,右手捻笔管,左手握住灯笼脚,笔毫顺行,灯笼逆转,双向配合,手不能停也不能抖,眼不能眨也不能闪,意在笔先,不一会儿一对大灯笼就写完了。这写灯笼绝活的诀窍在于活灯死笔。”

参加新加坡潮州节,迷倒外国人

2014年9月,陈周茂和陈跃东参加了首届新加坡潮州节,现场编织油纸灯笼,成为全场最大看点之一,吸引大批游人围观合影。许多外国人对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品爱不释手,一对法国老人购买了一对大灯笼,说要带到法国去让儿孙们长长见识。

陈周茂十几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编织灯笼,其间跟随时代变迁也有过波折。他回忆起当年情景时,口气中不乏感慨和侥幸,“后来时代变化,灯笼一度式微,很多人都把这门手艺扔掉了,我是坚持的人之一。”2010年,陈周茂创作编织的“幸福汕头”油纸灯笼获得汕头市委宣传部“宣传文艺”奖,“我编织的灯笼大都继承了传统手艺,无论是样式还是方法都是如此。跟国内其他地区灯笼相比,煌园油纸灯笼最大的特点是外观典雅轻盈,透光性强,近几年在国内畅销潮汕、广州、香港地区,在国外则远销到了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谈资

写灯笼轶事

陈跃东的祖父陈修煌先生年轻时饱读诗书,练一手好字,但时运不济,最终只能把这功夫用在写灯笼上,这是他的悲哀,但又是他的大幸。每年春节前后,他的怀里便揣着一本簿子,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章借彬兄,大何二对;东乡卫兄大何一对,大布二对……全是灯笼生意上的记录。“有一年除夕,我们一家都围着饭桌准备吃团年饭了,祖父却被一个外乡人缠着脱不开身。外乡人姓郑,是他病中的父亲嘱他一定要寻到前溪陈伯写一对大何压岁接福迎祥的。祖父为难了,连日来红灯笼供不应求,这一时哪里找去?还是父亲记性好,说去年不是有一对大何定货人至今没来取,放阁楼里么?于是,找出这搁置一年的老灯笼,撕了面纸,重裱新装。父亲生起炉火,烤干了坯子,祖父就书丹着彩,再烤干了,才上一层光亮亮的桐油。这一连串程序只操作了15分钟。父亲说,这灯笼挂了一准旺,火都烤得比别的多。外乡人接过灯笼喜泪盈眶。”

(受访人讲述)

(原标题:油纸灯笼讲究“写”“活灯死笔”是诀窍)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